【Lessons from virus】COVID-19病毒命名原因

  • 2021-09-09 16:25
  • Views 2031

【Lessons from virus】COVID-19病毒命名原因 封面照片

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一直都比較單方面

就是一個恐怖而且傳染力很強的全球流行病毒

所以一直以來的因應方式也相對單純 - 少出門、少接觸人群

▲因為疫情而空空如也的台北街頭

▲一個人都沒有的時代廣場


也因為人與人接觸的機會少了,所以對外界、對社會的想像還停留在之前的記憶

直到前陣子意外看到一部由大導演麥可·貝(Michael Benjamin Bay)所監製的時事改版電影才發現這世界經過疫情之後可能跟我們記憶中的樣子完全不同了


這部電影是SONGBIRD

中文片名:「末世戰疫:鳴鳥檔案」



在電影中

的時間點在不久的未來2024年

肆虐世界的病毒已不是我們熟知的COVID-19,取而代之的是COVID-23,這個病毒更兇猛、更致命 -足以讓全球幾乎成了廢墟的程度

看到COVID-23

你可能會跟我一樣好奇COVID-19這個名字怎麼來的?

尤其是那後面的數字19

是個隨機編號嗎?還是有其意義?

事實上,它是一個組合出來的名字:

表冠狀(corona)的CO、代表病毒(virus)的VI和代表疾病(disease)的D組成,19則代表2019


命名冠狀病毒病 (COVID-19) 和導致它的病毒
已經公佈了導致 COVID-19(以前稱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的官方名稱。官方名稱其實分為「疾病」以及「引發疾病的病毒」兩個部份

以我們現今面對的病毒來說:


它的疾病是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COVID-19)


 而病毒則是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 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也可縮寫為:SARS-CoV-2



引述世衛組織總幹事於 2020 年 2 月 11 日在媒體上的談話:
世衛組織 2020 年 2 月 11 日情況報告
世衛組織和 ICTV 就病毒和疾病的命名進行了溝通。
世衛組織對該病毒使用什麼名稱?
從風險溝通的角度來看,使用 SARS 名稱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

這勢必會給某些人群帶來不必要的恐懼

尤其是在 2003 年受 SARS 爆發影響最嚴重的亞洲。 
出於這個原因以及眾多其他考量,世衛組織在與大眾交流時已開始將該病毒稱為「導致 COVID-19 的病毒」或「COVID-19 病毒」

(previously known as 2019 novel coronavirus) 

畢竟別忘了最早的那些名稱往往用地名/國家命名-例如「武漢肺炎」、「中國病毒」、「英國變種病毒」等等

這些都容易造成嚴重的歧視等等問題



但即便是「導致 COVID-19 的病毒」或「COVID-19 病毒」

(previously known as 2019 novel coronavirus) 等名稱都不是 ICTV 同意的病毒正式名稱的代號

補充:什麼是ICTV?

它的全名是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縮寫為ICTV

中文稱之為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
依照慣例,除非有必要或發生非常特殊的情況

否則在病毒正式命名之前發布的相關資料或代號都不會更新,以免造成混淆


好了,說到這,COVID-後面的數字可能會隨著時間持續前進而改變

當然,最好是停在19就好了


意見回饋